图片 用文化理念做中国绿色地产_威尼斯赌博游戏_威尼斯赌博app-游戏大厅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2017年

用文化理念做中国绿色地产

2013-11-13 05:07 点击次数 :

     在深圳地产界,杨洪祥似乎是个很难界定身份的人:
  
  他喜欢说自己是地产界的一名新兵,因为直到2003年,他才从文化界杀到建筑界,从一个媒体人变身为地产商;但是熟悉他的人称他为“老将”。30年前,他作为一名基建工程兵进入深圳的建筑行业,他们被深圳人称为“拓荒牛”。
  
  他是《深圳青年》的四个创始人之一,担任过杂志的副总编辑、常务副社长和中国青年报刊协会副会长以及全国青年报刊期刊委员会主任。作为一名深圳资深文化人,他似乎又喜欢做“商业”文章。他是1993年在深圳举办的中国首次优秀文稿竞价会的策划者和负责人之一;他也是2001年中国首届期刊经营论坛的创办人。在他任期内,杂志社拥有了中国青年报刊界最大的办公大厦,杂志发行量和影响力都走在全国同行前列,成为中国的“百强”期刊。
  
  进入地产界经商后,他又开始扛起“文化”的旗帜。他公开抨击一些现代建筑是对公众的“审美骚扰”。他带领团队开发的项目是深圳最早获得美国LEED标准金级认证的建筑。他主张重拾“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的绿色哲学,致力于在中国各地打造绿色建筑。
  

 

 中银信置业有限公司总经理杨洪祥


  2012年4月初,中银信置业有限公司总经理杨洪祥在沙头角一家茶吧接受深圳商报记者的访问,畅谈他的绿色建筑梦想。远处是碧波荡漾的沙头角海,而近旁就是杨洪祥正致力打造的绿色建筑项目中英街壹号。
  
  用文化情怀思考建筑业发展
  
  本报记者(以下简称记):你的简历告诉我,你是1982年来深的基建工程兵,算是“老深圳”了。但是在深圳地产界,你似乎不是一个大家熟悉的企业家——你还曾对媒体说自己是地产界的“新兵”。能介绍一下你是如何与建筑地产业结缘的吗?
  
  杨洪祥(以下简称杨):30年前,我作为一名基建工程兵来到深圳特区。当年的深圳一片荒凉,几乎没有现代建筑,印象里当时深圳最高的楼就是五层高的深圳旅店。
  
  我在部队做过瓦工,后来当施工班长。一年后我离开了,成为团里专职的新闻报道员,后来又成为师里的专职新闻报道员。
  
  基建工程兵是特区第一代建设者,后来市委请艺术家创作了“拓荒牛”雕塑放在市委门前,以此纪念包括两万基建工程兵在内的早期建设者这个群体,“拓荒牛”也成为了我们的代名词。你知道,三十年来,建筑行业的发展也是中国城市化进程最形象、最真实的体现,而深圳特区由一个边陲小镇发展为现代化国际城市,一大批具有象征意义的建筑也是其重要标志。从这个角度说,我们对深圳城市建设、对建筑艺术都充满了热爱,可以说爱到了骨子里。
  
  1983年工程兵集体转业了。我先后在深圳特区建设公司、深圳东部工程开发公司和深圳国际工程有限公司工作过,还是与建筑打交道。
  
  记:从上世纪八十年代末开始,您进入《深圳青年》杂志社工作,十几年时间从事的是文化出版工作,这种人生轨迹的转变让人觉得非常大。
  
  杨:从城市建设转向文化出版,对个人的挑战当然相当大。但是之前我已经为这种转变做了许多准备工作,除了在部队靠自学做了三年的“新闻记者”,我还参加了全国高考,两度在大学学习经济学和企业管理。1988年,我参与了《深圳青年》的筹备工作,后来担任过总编助理、副总编辑和常务副社长,还被团中央选为中国青年报刊协会副会长和经营委员会主任,分管全国青年报刊的经营。《深圳青年》发展非常迅速,在全国同类杂志中,其影响力和发行量都名列前茅,被国家新闻出版总署评为“百强”期刊,这归因于当时杂志的首任社长、总编辑王京生和《深圳青年》团队超乎寻常的开拓精神以及创新的智慧。
  
  《深圳青年》的工作经历并不会使我完全忽视建筑这个领域。在彩田路上,《深圳青年》杂志社建起了深圳青年大厦。当时的规划设计就是按一本打开的杂志来构思的大厦的外形。在某种意义上,如果建筑业是城市建设的硬件指标,深圳新闻网,文化建设就是软件指标。同时因为自身的文化积淀,我也开始对建筑艺术、建筑行业有了更多更新的思考。
  
  建筑应该避免侵害城市文化
  
  记:2003年你选择回归建筑地产行业,一出手就打造了深圳第一个获得美国绿色地产LEED金牌级认证的项目,曾经令同行诧异。这与你说的文化积淀有关?
  
  杨:我觉得自己不是简单回归到建筑行业。当我决定人生第二次重大选择时,我是抱着梦想而来,就是用文化的理念,做中国的绿色地产。
  
  我离开建筑行业的十几年里,正是中国城市化发展最迅猛的时期。你可能也能感受到,很长时间里,中国许多城市就像一个巨大的工地,到处都是密集的摩天大楼施工现场。作为一个曾经的业内人,我有一种强烈的焦虑感。我的焦虑就是,这些整齐划一外观气派的玻璃幕墙建筑,不仅破坏自然景观和生态,也对城市居民的健康构成隐忧。
  
  建筑是公众审美的课堂,公共领域的低劣建筑会侵犯公众的审美自由。我曾经多次对人说,你不喜欢一个画家,可以不进他的画室,不喜欢一个音乐家,可以不听他的音乐会。可是建筑就在那里,你抬头就看见它了,这是一种残酷的强制审美。我认为,有责任的建筑地产企业家,应该自觉避免低劣建筑对公众的审美“骚扰”,避免对城市文化的侵害。
  
  记:您认为“绿色”能够改变和拯救城市建筑?
  
  杨:绿色建筑的概念又被称为生态建筑,它站在可持续发展的高度,对项目进行优化整合设计,综合考虑土地开发、生态平衡、水资源有效利用、能源节约、环境与景观协调、材料与资源更新、室内环境营造以及建筑创新设计等问题,体现对现代人生活、居住、工作、休闲和出行与自然环境和谐协调的设计理念。同时在建筑全生命周期,包括建筑规划、设计、施工等实现高效率的利用资源。这个资源包括能源、土地、水资源、材料。绿色建筑也不仅仅是创造和形态的问题,应该是个基本生活观念的问题,也就是人们怎么生存,本身就决定了人类能不能持续发展下去。这有非常重要的伦理意义,而不仅是形态和建筑学学科的意义了。绿色是个形象化的说法。
  
  我认为,绿色建筑是当今世界建筑发展的潮流,不仅给城市人提供了一个生态性的居住环境,也创造了一个良好的景观资源。绿色建筑不仅满足人们安居乐业的需求,还在精神、文化、艺术和道德方面为人们提供了一个悠然陶冶的环境。绿色建筑本身一方面节省,另一方面是对环境友善。简单用两个词来形容:一个是少消耗,一个是少排放。少消耗资源与能源,少排放有利于人类生存和生态平衡的东西。对于居住者来说是一种天然的享受,一种来自大自然的奢华。
  
  再具体一点,绿色建筑应该包括两个方面:一个外在的、物化的,体现在楼盘上是功能性的产品,包括使用环保建材等等。第二个是体现内在无形的,是一种精神性产品。因此,在建筑中体现人文精神,并营造出清新的自然生活方式,也是绿色建筑的涵义之一。这也是众多居住者梦寐以求的生活方式,不需要太多的修饰与雕刻,贴近自然、让生命在“绿色”中得到升华。
  
  美国、日本、荷兰等国有不同体系德尔绿色建筑标准,在生态、节能、水资源利用方面有相当硬性的规定,2006年,中国建设部也出台了《绿色建筑评价标准》。但是在建筑理念上,我认为绿色建筑概念或者说“绿色”思想是在发展中的。

 

  • 1
(责任编辑:好日子)
文章人气:
首页 | 新闻 | 财经 | 军事 | 百科 | 科技 | 数码 | 汽车 | 游戏 | 娱乐 | 体育 | 文化 | 教育 | 房产 | 旅游 | 健康 | 女性 | 明星 | 美女